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青海省企业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7 11:23:13  浏览:996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青海省企业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


青海省企业土地使用权管理暂行规定
青海省人民政府



由青海省土地管理局、省经贸委制定,青海省人民政府转发


第一条 为深化企业改革,优化配置土地资源,规范企业改革中土地使用权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有、集体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造、组建企业集团、股份合作制改组、租赁经营和出售、兼并、合并、破产等改革,涉及划拨土地使用权处置管理的,遵守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土地使用权是指土地使用者依法通过行政划拨方式无偿取得的土地使用权。
第四条 土地使用权的处置方式有:出让、租赁、入股和行政划拨。
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改组或组建企业集团,属于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部门批准设立的公司和企业集团以及境外上市公司的,土地使用权处置方案由企业隶属单位报国家土地管理局审批;属于省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批准设立的企业,土地使用权处置方案由企业隶属单位报省级人民
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批。
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改组、租赁经营和出售、兼并、合并、破产、搬迁改造的,土地使用权处置方案报企业隶属单位同级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批。
第五条 国家以租赁方式将土地使用权租赁给企业的,应由土地管理部门与企业签订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其租金标准,应按土地评估价格,根据租赁年限合理确定。租金标准每三年调整一次。
前款规定的土地使用权不得转让。确需转让的,土地使用者必须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补交土地使用权出让金。
第六条 国家以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经具有土地估价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地价评估,其地价评估结果经土地管理部门确认后,界定为国家股,由土地管理部门委托国有股权持股单位统一持有。土地管理部门应与国有股权持股单位签订委托持股合同。
国家以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的,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企业可按规定转让、出租和抵押土地使用权。
第七条 国有优势企业兼并国有劣势企业、困难企业,土地使用权可无偿划转。其他国有企业兼并,土地使用权应实行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划转和转让的,均按国家规定报县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审批手续。
国有优势企业、劣势企业,由州(地、市)以上经贸委确定。
第八条 长期经营不善,连续多年亏损的企业和微利企业,面向社会整体或部分公开拍卖或协议出售的,购买者应依法办理土地使用权出让手续,交纳出让金;企业拍卖、出售后,其职工安置难度较大的,经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全部或部分可用于富余职工的安置。

第九条 市、县人民政府可因地制宜,将位于城镇繁华地段的工业企业等第二产业迁出,将土地使用权出让给商业、金融等第三产业,从收取的出让金中支付迁出单位的拆迁安置费。
第十条 企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按国家规定补办有关手续,经州(地、市)以上经贸委确认,按审批权限报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后,其土地使用权出让金予以减免:
(一)困难企业以土地使用权作价联建生产性建设项目的;
(二)困难企业转让富余土地的;
(三)困难企业为安置富余职工开办第三产业的。
企业转让富余土地的,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按标定地价的40—50%补交。
第十一条 破产企业土地资产的处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企业兼并、拍卖、出售、破产等处置土地资产的,应经土地中介机构评估地价,其评估成果应经土地管理部门确认。
第十三条 各级经贸委和土地管理部门应积极配合,加强企业改革中对处置土地使用权的指导和服务。
第十四条 本规定由省土地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1998年3月3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新闻出版署关于继续进行重新核发记者证工作的通知

新闻出版署


新闻出版署关于继续进行重新核发记者证工作的通知
新闻出版署



我署于1989年4月10日发出《关于重新核发记者证的通知》,准备于当年开始重新核发记者证工作。后来核发工作暂时停止。目前,全国报刊整顿已经结束,报刊社记者站的重新登记也基本完成,因此,全国记者证的统一核发工作可以继续进行。对核发工作的有关事项,现作出
如下通知:
一、各地重新核发记者证工作,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开始继续进行,至1990年11月15日结束,届时统一使用新的记者证,旧证同时作废。
二、此次重新核发记者证,原则上仍按照《关于重新核发记者证的通知》规定的各项标准和办法进行。
三、各新闻机构应按规定要求,严格审核本单位记者资格,认真填写《领取记者证登记表》和《领取记者证人员情况表》。凡填表不合要求或填表不实的,发证机关可拒绝发证;各地省级新闻出版局在审核新闻机构领证人员资格时,应按照规定严格审核,凡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发证。


四、此次重新核发记者证的具体事项,可参照《对重新核发记者证的几点说明》(见附件)办理。

附件:对重新核发记者证的几点说明
一、此次重新核发记者证的单位为编入“国内统一刊号”(CN-××——××××)的报社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电影制片厂。
由于新闻性期刊的界定比较复杂,期刊社记者证的核发这一次暂不进行。
持“内部报刊准印证”的报刊社,此次不列入核发记者证范围。
二、发给记者证的人员,应是新闻机构编制内具有新闻专业技术职务并从事编采工作的正式工作人员。
对个别未进行新闻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报社及确属行政系列,不进行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的报社,其记者证的核发,各地省级新闻出版局可参照本说明规定,根据实际情况办理。
三、新闻机构记者站中属地方编制委员会专门下达(或同意调剂)编制指标的专职记者,应发给特约记者证;无编制指标的不得发给记者证或特约记者证。
四、新闻机构中党务、行政、后勤、经营、广告等非编采部门的人员,一律不发记者证或特约记者证。
五、对新闻机构中反聘的、目前仍在编采岗位上工作、且原已评定过新闻专业技术职务的离、退休人员,凡是从本新闻单位反聘的,可发给记者证;从外新闻单位反聘的,应发给特约记者证。反聘人员记者证或特约记者证的有效期应与该人员反聘期一致。
六、各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电影制片厂记者证的重新核发,按照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重新核发全国广播影视系统记者证的具体办法》办理。
七、本次重新核发记者证采取统一编号。报社记者证的编号为十位阿拉伯数字,前六位数字与该报的“国内统一刊号”相同,后四位数字为报社记者证的流水编号。
例:《新闻出版报》的“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0079,该报社的记者证编号即为1100790001至1100799999;特约记者证编号为110079T001至110079T999。
广播影视系统记者证编号,按照广播电影电视部的有关文件办理。但编入“国内统一刊号”的广播电视报,其记者证仍按报纸序列编号。
八、《领取记者证登记表》、《领取记者证人员情况表》各一式三份,除一份留存报社外、另外两份分别报当地省级新闻出版局及新闻出版署备案。
九、本次重新核发的记者证统一内芯,工本费为每个0.45元。考虑到各地审核发证机关在发证过程中会有一些必要的开支,在发证时,记者证内芯费用可适当增加,但每个不得超过0.50元。




1990年9月5日

昆明市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昆明市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
云南省人大常委会


(1989年10月28日昆明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 1990年4月27日云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

目 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保护内容
第三章 各部门的责任
第四章 奖励和处罚
第五章 附 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发扬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老年人曾为创造社会的物质与精神财富贡献力量,有丰富的阅历和经验,是社会的宝贵财富;还为国家、社会和家庭尽了义务,应当受到人们的尊重与爱护。
第三条 本条例所指的老年人,是指居住本市男年满六十周岁、女年满五十五周岁的公民。
第四条 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是国家、社会和家庭的共同责任。在本市的各级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工作职责,切实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每个公民都应当尊敬和关心老年人,自觉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负有法定赡养义务的亲属,应当在物质生活和精
神生活上,为老年人安度晚年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五条 老年人应当自尊自重,保持晚节,遵纪守法,并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亲属关系,自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家庭的和睦。
第六条 每年农历9月9日为本市敬老节,各级政府和各单位应当以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敬老、爱老活动。

第二章 保护内容
第七条 老年人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严禁子女、儿媳、女婿或者其他家庭成员打骂、侮辱、诽谤、虐待、遗弃老年人。
第八条 保护老年人依法受赡养扶助的权利。成年子女应当履行赡养扶助的义务,在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尊敬。儿媳或者女婿应当支持、帮助配偶对其父母履行赡养扶助的义务。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负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第九条 对于没有经济收入或者收入较少不足以维持基本生活需要的老年人,成年子女应当保障其生活水平不低于该家庭其他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平。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村老年人,子女应当承担耕种其责任田、自留地,并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对患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
成年子女应当负责给予及时治疗和照顾。子女不论与老年人分居或者共同居住,都应当承担或者分担必要的家务劳动。
第十条 保护老年人的财产权。老年人的合法收入、储蓄、生活用品、文物、图书、知识产权、林木、牲畜、家禽、法律允许拥有的生产资料以及其他个人财产,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哄抢、私分和破坏。老年人有权拒绝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提出的经济资助的要求
。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向老年人强行索要财物,或者将自己的负担强行转嫁给老年人。
第十一条 保护老年人的房产权和居住权。成年子女不得强占、挤占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行将老年人从居住条件较好的房屋迁往条件低劣的房屋居住。未经老年人同意,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将产权属于老年人的住房出租、出卖或者拆除。老年人将自己的住房分给子女后,如果子女
违背约定不履行赡养义务或者虐待老年人,老年人有权依法收回其住房。
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在分配住房时,退(离)休人员应当与在职人员享有同等的待遇。
第十二条 保护老年人婚姻自由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人,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以及离婚再婚后的家庭生活。老年人离婚再婚后,其负有赡养扶助义务的成年子女应当继续履行赡养扶助的义务。再婚老年人,有权支配依法属于本人所有的财产。
第十三条 保护老年人依法继承财产的权利。老年人依法有权用遗嘱、遗赠、遗赠扶养协议等方式处理自己的财产。
第十四条 保护退(离)休人员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保证退(离)休人员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享有的政治、经济、医疗、福利等待遇,不得擅自改变或者降低标准。对生活、经济困难的,各单位应当实事求是地予以帮助、解决。
第十五条 老年人享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城镇无经济收入和无依靠的孤寡老人,由民政部门或者街道办事处按规定发给生活救济金。农村无经济来源、无依靠、无劳动力的老年人所需粮食和费用,属集中供养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办事处统一提留;属分散供养
的,由办事处负责筹措,并保证其生活标准不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
第十六条 各单位应当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原则下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发挥其专长为社会服务。鼓励和支持老年人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其合法的经济收入受国家保护。

第三章 各部门的责任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老龄工作机构。各级民政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办好养老院、敬老院,鼓励有条件的单位或者个人筹资兴办敬老院、托老院、老年公寓等福利设施。
第十八条 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多种形式的养老保险制度,使老年人生活获得切实保障。并逐步做到退休费用社会统筹。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均应依照有关法律或者政策的规定实行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应根据经济条件和农民自愿,逐步
建立以乡(镇)、村为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十九条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和退(离)休职工管理机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要关心老龄工作,听取老年人的意见,并为老年人的生活、学习、医疗和娱乐创造便利条件,结合本部门的业务工作,制定为老年人服务的具体措施,认真贯彻落实。各部门
、各单位,应当为老年人开展有益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和物质帮助。老年人的专项经费,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截留或者挪用。
第二十条 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应当积极开展尊老、敬老的宣传,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实行舆论监督。
第二十一条 各县(区)、乡(镇)、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应当逐步建立老年人协会或者协会分会。老年人协会是老年人自愿参加的,反映老年人要求,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有益活动的群众性组织,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予以指导和帮助。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的老龄工作机构,要支持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工作,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对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处理,并对老年人协会的工作进行指导。
第二十三条 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对群众进行敬老、爱老、养老、助老的社会主义法制和道德教育,并且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五好家庭”评比条件。“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应当规定上述内容。
第二十四条 家庭成员之间因赡养老年人发生纠纷时,可以召开家庭会协商解决;或者由调解委员会、老年人协会以及子女所在单位调解解决;老年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处理。经人民法院裁决仍不执行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有关单位、部门有义务
协助执行。
第二十五条 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都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受侵害的老年人有权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压制、阻挠或者打击报复。因虐待引起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司法机关应当处理。

第二十六条 各部门、各单位对涉及本部门、本单位人员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应当及时查处,不得推诿。因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领导人员的责任。

第四章 奖励和处罚
第二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对于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和开展敬老、爱老活动中做出显著成绩的集体或者个人,应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二十八条 违反国家有关法律及本条例,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分别不同情况给予以下处理:由有关单位批评制止,或者由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条例进行处罚;违反民法造成损害的,承担民事责任;情节严重,触犯刑律的,由司
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九条 本条例由昆明市人民政府劳动人事、民政部门和市老龄工作机构组织实施。由昆明市人民政府负责具体运用的解释。
第三十条 本条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0年4月27日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